
本网讯(通讯员 方新佩)7月16日至20日,音乐与舞蹈学院“三下乡”团队深入江永县上江圩镇蒲尾村以及女书园等地,对女书的音乐文化进行考察。
团队一行16名赴江永县女书流传地的各个村落,对女书音乐文化展开为期五天的调查。团队拜访了多位女书传承人,80高龄的女书传人何艳新和何静华奶奶为大家吟唱、吟诵了女书音乐代表作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《成长歌》《女儿歌》《哭嫁歌》。这些歌曲主要是"坐歌堂”和平时妇女们“做女红”时演唱的歌曲。"坐歌堂”是女书音乐文化中价值呈现的较为重要的一种艺术载体,是江永女书流传区流行的婚姻习俗。
这次实地考察和访谈,团队从江永女书音乐的音调特色、节奏特征、旋律特征、调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分类,记录了部分女书乐谱。这些整理研究对女书音乐的流传、对恢复“坐歌堂”的盛况,让更多的人了解女书文化,对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与意义。
学生袁慧明说:“通过调查研究,知道了“坐歌堂”音乐作品的创作内容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,其音乐形式丰富多样,歌曲的调式和结构极具特色,从早期出现的四声音列的原声型作品,到结合了当地民歌小调创作出的次生型作品,再发展到借用当时流行的曲调进行改编填词所形成的再生型作品,原生态的音乐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,我觉得今年暑假“三下乡”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收获和意义的事情。
带队老师廖宁杰表示,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绝不只是一句口号,我们培养音乐舞蹈专业人才更要“接地气”,要挖掘地方传统的音乐资源,传承和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。